年12月15日,『We领读』年“校园行”在携手芜湖方特旅游区,先后走进陆*炮兵防空兵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市第一中学、巢湖学院5所学校后,“返场”芜湖方特旅游区,特邀『We领读』领读者朱晓凯教授引领学生和We友代表走读芜湖方特东方神画园区,以场景化的形式交流互动,悦读与趣行相结合,为广大青年朋友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体验,增强对中华经典文化的深入理解与热爱。
01『We领读』的情怀与追求
“如果说我们能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那么我们希望做这样一个有温度、有态度的平台——同读有益之书、共走有趣之路。因为这样的“初心”,我和同样怀揣情怀与梦想的媒体、学者朋友们一起,立足在这中国三大显学之一徽学的发源地,在山水人文、神韵兼备的安徽,发出我们(We)的声音。”活动现场,『We领读』总策划赵媚开宗明义介绍了『We领读』的立场。
『We领读』总策划赵媚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We领读』以‘线上发声’与‘线下发生’并举的模样,用‘同读与共走’的气质陪伴你去邂逅、探索世界的广博。”赵媚老师的话犹如一股清泉沁入心底,令现场的青年朋友们深受鼓舞。
“从照片来看,你觉得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适先生的观点和鲁迅先生的观点截然相反?”
“陈独秀先生经常说‘饭菜可以少,书报不能少’。”
当天,『We领读』领读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朱晓凯博士应邀带来了一堂别具特色的“私享课”。
『We领读』领读者朱晓凯
现场朱晓凯教授以“鲁迅”“胡适”“陈独秀”三位名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主张为脉络,与现场观众展开了一场关于“读书”的深度交流。(滑动下方区域,与We一起回顾精彩▼)
02读书·读人·读人生
领读者:朱晓凯
各位同学,上午好。大家今天本可以在冬日暖阳里享受悠闲时光,但现在却要在这里花上一个多小时,听我絮叨有关读书的事,很感谢大家。
第一,我要感谢远道而来的各位同学;第二,我要感谢『We领读』和赵媚老师,第三,我还要感谢芜湖方特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交流环境。
下面,我来和大家谈谈读书的事。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叫“读书、读人、读人生”。我打算从三个层面,来和大家来谈一谈读书的事。首先是字面意义上理解的“读书”,就是读那些可以让你掌握专业技能的书籍;其次是“读人”,就是通过读书,去看一看别人到底是怎么活的;最后就是“读人生”,让我们从书本中去感悟,自己究竟应该怎么活呢?今天,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和大家聊聊我的一些感想。
我们安徽出了很多教育家,其中有一位很有名——皖南歙县的陶行知。他倡导知行合一,就像我们上午来这里谈谈读书的事,下午大家还可以到方特的东方神画园区走走,也算是另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
首先谈谈“读书”。读书的意义,最直接的就是获取新的知识。我们在座的同学,来自安徽省内不同的高校,我想大家读书最浅显的目的,就是要学习某一个专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从而掌握一门技能,这就需要读书,这可能也是读书最基本的目的。我们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很多同学可能除了课本和专业类的书籍外,就没怎么读过其他书。我自己也一样,实际上除了读些本专业的书籍外,也没怎么读过别的书。所以我自己离“读万卷书”还差得很远很远。
你们都看过电视相亲节目吧?男女嘉宾经常提问:“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一般对方都会脱口而出:“读书、旅游、听音乐”。这三大爱好好像是普世的,其实这里的“读书”,指的就是读一些“闲书”,严格来讲,男女嘉宾实际上可能也没有什么能真正拿得出手的爱好,但他们的话又不能这样讲,因为这样讲就显得没有文化,显得太low了。所以你们如果真的没有什么爱好,以后也可以说喜欢“读书、旅游、听音乐”。其实大家都愿意看些不动脑筋的书,专业类书籍厚得像块砖,看着头疼,还要考试,头就更疼了。这就是我所说的“读书”的第一层含意:通过读书多学一点知识。不过,我今天谈到的“读书”,可能主要还是指那些看了会比较头疼的书。
读书第二层意义,我觉得是“读人”,就是去和那些智者、那些历史上的人物对话。
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平时接触到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而且现在又流行“圈子文化”,平时接触的人,可能都是在一个圈子里混的,人的同质化状况还是蛮严重的。但是如果你读书的话,你就可以接触到另外一个圈子里的人,实际上就是与异类的文化进行联结、沟通,这就对你个人今后的发展有好处了。
举个例子,打工的为什么不去了解一下老板的思维呢?如果你了解了老板的思维,可能会发现你现在的很多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这样想、这样做,可能永远都当不上老板。那么反过来,老板为什么就不去了解一下打工者的心态呢?因为如果你不知道下面的人在想些什么,可能你手下的员工哪一天会因为不满而跑光了。
我算了一下,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念大学,到90年代初到大学当老师,一直到现在30多年了,还真是读过不少书,虽然这其中没什么价值的书占了大多数,但还是有一些是有价值的,比如我今天要讲的这三个人——鲁迅、胡适和陈独秀,他们的书我都有接触,都是蛮有价值的。
鲁迅的书我全部都读过,而且读了不止一遍;胡适的书我读过一部分,我自己也搞不清是读了一大部分还是一小部分,感觉读了不少;陈独秀的书我基本上也都读过,还跟着安徽大学历史系的老教授沈寂先生后面,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出版过一本有关陈独秀的小册子。所以说,这三个人的情况我都还算有一些了解,所以今天我谈“读人”,也是重点谈这三个人。
第一位就是我们上学时最“头疼”的一个人——鲁迅。因为他的每句话,都有可能成为老师布置的考题。比如鲁迅说,“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鲁迅为什么不说“门口两棵都是枣树”呢?老师问你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你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来,觉得自己太“菜”了,为什么鲁迅这样的大文豪会这样写呢?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笨,感觉自己啥都不懂,所以说鲁迅是让我们都很“头疼”的一个人。
但是我觉得鲁迅的书,还是很值得大家去读的。按照现在的各位的经济水平来讲,鲁迅全集不算太贵,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都完全有条件可以买一套来看看。其实鲁迅的书,我很早就买了,也反复地在读,但我还是觉得鲁迅的书,有些确实不太好懂,虽然不好懂,但确实又值得大家去读。
今天在现场,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看看鲁迅这张照片,假如你对他这个人毫不了解的话,那么你从照片上看,觉得他可能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这种长相,你会觉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
埃及过去有位总统叫纳赛尔,他提拔人的时候,不是把你找来问话,而是把这个人的照片,压在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面每天看,看上十天半个月后,他就从照片上“读”出了自己的判断,再决定这个人是不是该提拨了。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40岁以前的脸,是爹妈给你的。40岁以后的脸长成什么样,得由自己负责。”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40岁以前,你的外表,高矮胖瘦,都是父母遗传的,而40岁以后,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你的文化修养,将在你的脸上表现出来。所以说,40岁以前的长相,可以说是父母给的,以后长啥样,通过后天的努力,特别通过读书,是可以“整容”的。这张照片上的鲁迅,应该有40好几了,看照片这人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看这张脸,好象只有在民国的时候才能看到这样的脸,你看他那双眼睛,很有些不服气的样子,好象在表明一种对人爱理不理的态度——“我的地盘我作主”,就是这样一种不甩人的态度。
在中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能再找到这样一张脸吗?好像难得很。我找了一个有一点像,但又不是特别像的人——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没有蓄胡子,这一点就已经不像了,但陈丹青的眼睛也是直勾勾的,不服气的样子,这倒是和鲁迅有点像。所以我说,鲁迅这张脸,恐怕只能在民国的老照片里才能看到,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脸,多少还是能找出几张的。
我来用鲁迅自己说的一段话,来介绍他这张脸:“不过我在这里,并非主张文人应该傲慢的,或不妨傲慢,只是说,文人不应该随和;而且文人也不会随和,会随和的,只有和事老。”
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他这个人傲骄、傲骄的,就是我看你们所有人都不爽,但你们又不能把我怎么样,而且他说自己是个文人,了不起得很,所以“不应该随和”,不应该随大流。在鲁迅看来,别人说什么,你都是点头“对、对、对”,那你就是一个和事佬,没有出息。所以我说鲁迅这张脸,真的是很有特点的一张脸,你看不惯他,但你就是拿他没什么办法。
《鲁迅全集》里的文章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上面一个“对”下面一个“心”,这个字怎么念?“怼”!他什么人都怼,你和他关系再好,只要他哪天看你不顺眼了,立马就和你绝交,和你怼到底。所以说,鲁迅在他生活的年代,虽然活了50多岁,但没有交上几个真正的朋友,因为他见人就怼啊,哪怕你是崇拜他的粉丝,他一不高兴起来也怼。你看看他写的文章里,怼天、怼地、怼弟弟、怼同事、怼敌人、怼学生、怼自己的崇拜者。所以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硬到什么程度呢,硬到他“一个都不宽恕”。
天底下怎么就会有这样的人呢?干嘛天天要去怼别人呢?我告诉你,什么人都敢怼的人,其实基本上都是有本事的人。鲁迅的文字是真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等你们读过《鲁迅全集》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人的文字水平太高了,而且他还有一个很可爱的地方,就是不虚伪。为什么我们要活得那么虚伪,对不对?鲁迅都快到耳顺之年了,还是“一个都不宽恕”,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个这么有名的大作家、大学者,不圆滑、不虚伪,有什么就说什么,对这个世界不满,就把不满大声地讲出来,现在还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
鲁迅年病逝后,宋庆龄、蔡元培等人为他的灵柩上盖了一面白色的旗子,上面写了三个字,叫“民族*”。中华民族的“*”在哪里呢?就在鲁迅那里。
鲁迅生前为自己立过遗嘱,“第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分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就是说死了以后,除了朋友可以随份子,其他人还是算了吧。“第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遗体该烧烧,该埋埋,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就是不要弄个地方供大家瞻仰,但这条好像没实现。“第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我是你们人生中的过客,你们该怎么活,还得怎么活下去。“第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的文学家或美术家。”这里的“孩子”,指是鲁迅与许广平生的儿子周海婴,要告诉他千万别仗着老爸的名气,去博取虚名。“第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如果别人跟你许诺,说听他的话没错,跟着他就能吃香喝辣,那这话你千万不能相信。“第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与他接近。”鲁迅最恨的是什么人呢?就是《圣经》里所讲的,给你左脸一巴掌,你再把右脸伸过去给人打的人。实际上就是不愿意宽恕敌人。你看“二战”的时候,日本*人对美国战俘那么残酷,结果战争结束后,那些美*俘虏一定要重返日本,要去找当年虐待他的那些日*,要去当着敌人的面说上一句“我宽恕你了”,只有这样,他们心中的“二战”才算真正地结束了。鲁迅对这种做法是不认同的,他说,如果人家打了你的头,伤了你的眼,然后你说算了吧,这种人是最可恶的,千万不能跟这种人交朋友。
所以从鲁迅的一生来讲,他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这么优秀、这么有才华的人,面对那么多的反对者,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相信你们读过他的书,可能会从他的书里面找到答案,稍后我也会给大家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为什么鲁迅是这样的人,而我们又为什么要称他是我们民族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胡适。这是我们今天要“读”的第二个人。大家看看照片,英俊、文雅,秀气得很,长得跟鲁迅不一样,对吧?用现在的话说,妥妥一枚“小鲜肉”,白白净净的,也没留胡子,戴个眼镜,头发梳得很整齐,有明星的感觉。
胡适是我们安徽绩溪人,他夫人江冬秀也是我们安徽人,是旌德的。胡适这个人可了不得,他先在康奈尔大学学农业,后来对农业没什么兴趣,好不容易学完了,又到了另外一所有名的学校——哥伦比亚大学读了博士。
年,胡适的安徽老乡陈独秀在上海办了一个杂志,叫《青年杂志》,到年的时候,改了个名字,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新青年》。当时陈独秀雄心勃勃,他看了胡适从美国投过来的稿件,觉得这个小老乡厉害,希望他能赶紧回国,一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不过当时胡适的博士还没有真正毕业,但他已经激情燃烧了,于是便赶紧回到国内,跟着陈独秀这个老大哥到北京大学当了教授。其实直到10年后,胡适才算是真正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胡适到北大的时候,27岁,比在座各位同学大不了几岁,但已经是北大教授了。没有想到的是,年纪轻轻的他一走上课堂,就被学生们围得满满当当的,许多学生都比他岁数大,但都觉得这个洋博士课讲得真是好。他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后来他的讲义编成一本书,叫《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成名太早了,暴得大名,许多书都和《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样,只有上卷,没有下卷,他应酬多,没时间把书写完,其实还是蛮可惜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胡适说过的话,和鲁迅就不一样了。比如他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有同学问我,老师什么叫“自由”?我说“自由”实际上以我的理解,就是一句话,“自由”就是可以进行选择。不过胡适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怎么才能做到“自由”呢?胡适认为要宽容,如果没有“宽容”的话,那是没有办法真正得到自由的。但是鲁迅却说,我一个也不宽恕,这就是两人不一样的地方。自由是很重要,但是对不起,自由还不是最重要的,宽容才最重要。你能不能容许我讲点不同意见?当大家都在说你写的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候,我可不可以讲一句,你这破文章,写的跟臭狗屎一样,你能不能容忍我发表这样的观点?如果你不能,对不起,那你就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胡适还说,“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对我们今天在座同学们来讲,你每天只要努力一点点,前进一点点,就“功不唐捐”,付出的劳动一定是有回报的。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也是胡适说的,“宽容”的另一面就是该讲话时你要讲,不能看到不对的,还装作没看到。还有他说“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其实我觉得胡适并不是真地反对大家谈人生、谈理想,他的意思是不能总是空谈人生和理想。我们在座的同学,在高校这个象牙塔里,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就是有时候高谈阔论起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但是要你到图书馆去背背单词、看几页书,就不太愿意了。那怎么行呢?所以胡适劝大家要少说点空话,多干点实事。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做学问的时候,你看着观点都对,有些话还是专家权威说的,那你就要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不就有意义了吗?但是做人的时候,你既然把他当作朋友,那你就要相信他,你不信任他,你干嘛和他做朋友呢?
胡适还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我觉得这话讲得真是好,记得我们大家都学过雷锋,有一个“保留”的动作,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有个笑话说,老太太讲自己3月5号回不了家了,因为在马路上被孩子们来回扶着,过了好几十趟马路了。所以我们要学雷锋,但更要制定好规则,不仅要讲道德,更要讲法制,人人都要有规则意识。
有人说胡适让大家学会宽容,其实很好啊。为什么大家要搞得剑拔弩张?人与人之间不要搞得那么紧张,每个人都能很平静地生活,这是胡适的观点。
鲁迅去世后,有一位安徽籍的著名女作家,叫苏雪林,她很崇拜胡适,她写信给胡适把鲁迅骂了一通。胡适回她信时,表示不同意她的观点。胡适说,鲁迅自有其不足,但也有他的长处,比如鲁迅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人能超过他,这就是他的长处。不过鲁迅和胡适好象一直都不太对付,鲁迅在日本留学,但没有拿到学历,在那个还蛮讲究学历的年代,鲁迅没有学历,好象跟胡适这个喝了洋墨水的人一比,就被比下去了,所以鲁迅心里其实是有点讨厌戴了博士帽的人。两个人一直不太对付,在这种情况下,胡适仍然讲宽容,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胡适的书,胡适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人到底有没有价值呢?我觉得还是有价值的,当你看了胡适的书以后,你会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心情也平复了,也不会再那么总是看人不顺眼,你会感到人的一生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
胡适和鲁迅代表了为人处事两个不同的面向。你在阅读鲁迅作品的时候,会觉得做人真的要有一点精神,要有一点骨气,要有一些愤怒。而当你看了胡适的书以后,你又觉得做人要平和,要宽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和人之间到底有什么理由不能好好相处呢?
台湾的台北有个地方叫南港,那里原来是所谓“中央研究院”所在的地方,为了纪念胡适,当时的院长毛子水把胡适的故居重新布置了一下,建成了胡适纪念馆,他还为胡适墓碑撰了文:“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毛子水是胡适的学生,胡适的学生多得很,不过他们谈起老师来,都跟毛子水一样是很有感情的,胡适与学生闹翻的事情很少听说过。
有人说,我看鲁迅的文章感觉不好,怎么总是阴郁得很?也许在你们这个年纪,还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接受过各种磨炼,可能有这种感觉,不过等你们以后进入职场,你就会看到职场还是很复杂的,社会也是很复杂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是很复杂的,到那个时再回过头来,看看鲁迅写的文章,你的感觉就不一定还像现在这样了。鲁迅不过是对人性洞察得太深了,而你们现在还没有到真正能够理解的年龄。
再来看看胡适的观点,也很好啊。我们在有限的人生里,生活、工作,为什么不能阳光一点,多给自己一些温暖,也多给别人一点宽容呢?
其实,这些都是对的。
最后,我要讲的是另外一位安徽人——陈独秀。陈独秀也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严格来讲,他也跟鲁迅一样没什么学历,但他真的是一个读过很多、很多书的人,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学问的人。
“饭菜可以少,书报不能少。”这是陈独秀的名言,就是说人可以不吃饭,但一定要读书。
那么看到陈独秀的这张照片,你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有同学说,他不像鲁迅那样老是怼着人,也不像胡适那样让人如沐春风。确实,你看他的表情还是比较严肃的,更像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不满,他眉头是皱起来的,好像正在思考着问题,如果一个人在照相的时候,你发现这个人的眉头是紧皱的话,那他一定是一个有心事的人。
陈独秀被人家叫作“终身的反对派”,什么意思呢?就是一辈子都在反对,他一生就是三个字:“我反对”。不管什么事情他都要思考,思考了半天还是三个字——“我反对”。
陈独秀反对清王朝,清王朝倒台后,他反对袁世凯,袁世凯倒台后,他反对北洋*阀,后来连他自己担任总书记的*,他都要反对。这个人确实有大学问,但他的性格也实在有些偏激,什么都反对。抗战时期,陈独秀住在四川江津一个朋友家里,日子过得清苦得很,靠以前的朋友和学生接济。后来国民*的教育部给他预付稿费,让编本教科书,叫《小学识字课本》。这个“小学”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小学,是文字学研究里讲的“小学”。但后来陈独秀身体不行了,书没编完,他就把这笔稿酬给退了,说书没写完,钱就不能收了。他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个字是“抛”,因为他编教材时正好编到了这个字,没想到他自己的一生也就这样给“抛”掉了。这就是陈独秀的性格,不会去妥协,任何事情都不会去妥协,要“反对”到底。
那么他这样一个人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对于那些喜欢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们中国人常常说他们是“不到*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也是啊,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确实要学会在该拐弯的时候就得拐弯。不过,有的时候也很难说,比如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过这一辈子,“坚持”和“反对”究竟有没有价值?可能还是人言人殊吧。
就像鲁迅从小家道中落,胡适青年时期即暴得大名,而陈独秀幼年对家族父权的激烈反抗那样,这些经历或许都是形成他们人格特质的原因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书读起来,就更添加了不同的人生况味。毕竟人生的剧本,不是仅凭我们个人就能书写的,就像一阵秋风吹过来之后,树叶是被吹进了河塘里?还是湖海里?还是烂泥地里?这都不是树叶能说了算的,说了算的大概是“风”吧。
最后我要谈的是“读人生”,刚才一直在说读书的事,说到现在了,那么读书跟大家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读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要活出自己的那个样子来,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那么怎么来规划呢,答案就是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来预判你未来发展的方向,来推定你今后要走的道路。
读书,遇见更好的人,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可能就是我今天送给大家的感悟吧。
再次感谢『We领读』,谢谢大家。
*以上图/文根据活动现场录音及课件整理(节选)
朱晓凯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表达、深入浅出的分析,吸引了现场所有观众,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沉浸在这段别具一格的“领读”中,仿佛思绪已穿越,迫不及待想去了解那一段段历史,去了解名人背后的故事,去探讨那些激发思考的观点。
03芜湖方特与人同乐
活动开场,芜湖方特旅游区营销总监陆磊先生致欢迎辞。
芜湖方特旅游区营销总监陆磊
陆磊先生为远道而来的同学与We友代表们,介绍了芜湖方特旅游区的品牌理念与发展概况。“一直以来芜湖方特始终坚持‘文化+科技’的发展理念,为所有游客朋友绘制了一幅精妙绝伦的欢乐长卷。作为一个大型高科技主题乐园,方特东方神画更是利用了最新的科技手段,并通过全新的互动娱乐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希望到场的朋友们能够通过这次走读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体会华夏文明的魅力。”
『We领读』“校园行”
由芜湖方特旅游区特别支持!
04圆满收官惊喜连连
“今天我们相约在芜湖方特旅游区,不仅是希望通过‘返场’为校园行活动画上一个圆满句号,更是因为这里也是年安徽省自驾游大会最新推荐的‘驾游安徽十大精品线路’中的目的地,是欢乐芜湖全域旅游自驾和慢游两条风景道都不可错过的精彩点。这里可能是长三角,甚至国内自驾游发烧友,在未来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