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发生震惊世界的场面,亿万人围观!
这两天一大早首都北京及全国各地的群众涌向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排队瞻仰毛主席遗容,来缅怀伟人诞辰周年。
昨天的人特别多,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便开始排队,队伍绕过毛主席纪念堂东侧一直绵延到前门。由于人数较多,队伍迂回曲折为两列,并在纪念碑东南侧、纪念堂东侧、前门北侧折成N个几字型,绵延约3公里。
上午9时许,队伍已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北侧排至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向右沿着天安门广场东侧路一直向南一路蜿蜒至毛主席纪念堂的南出口的广场外,再沿着毛主席纪念堂的东侧一路向北折回至毛主席纪念堂的入口…排队的人群在不断地增加。这人流中,有坐在轮椅上的耄耄老者,有偎依在母亲怀里的婴儿,有的衣着光鲜,有的衣衫褴褛,偶尔还有几个外国人出现在视野中…出口处,不时有人掏出纸巾或手帕拭去眼角的泪花。这样一支极不“整齐”的队伍,此时此刻却显得庄严而肃穆。人民从天南地北、千里万里聚集到这里,只为看一眼敬爱的毛主席。千山万水阻挡不住,北京四月肆掠的风沙阻挡不住,天安门广场入口处的安检机也阻挡不住,阻挡不住人民怀念毛主席的热切心情。
其实毛主席纪念堂每天的参观人数都不少,尤其是近几年更是呈现出井喷之势。而毛主席纪念堂本身又只是全国众多毛主席纪念地的一个缩影而已。不受*治气氛和敏感时间、敏感地点等特殊因素干扰和限制的韶山毛主席故居的参观人数更有说服力。下面的一组数据是有关媒体对近10年来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人数的统计:年,万人…年,万人年,万人年,万人年,0万人。
毛主席纪念堂从年9月9日开放至年12月26日,接待一亿三千八百万瞻仰者。毛主席纪念堂至今已接待瞻仰群众约2亿人次。
毛泽东的著作还在,他的预言、他的告诫还在回响,毛泽东思想将继续指导人类,建造美好的和谐社会。亿万瞻仰群众说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人们说:毛主席建立的新中国让中国人民活得很有尊严,而且把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丑恶现象一扫而光。
毛泽东时代,中国官民平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黑社会组织,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妓女,没有*博,没有抢劫,没有偷盗,没有吸*贩*,没有走私贩私,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假货。
毛主席创造了思想高度文明,*府清正廉洁,官员两袖清风、无私奉献,统一思想,民族团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世界第一的辉煌奇迹!前后百年谁能比?然而,主流媒体却集体沉默,没有任何关于人民群众纪念毛主席的活动报道。
毛主席虽然逝世40年了,中国人民仍然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怀念那没有腐败、没有特权阶级(贪官污吏、黑恶暴警、黑恶势力)及其既得利益集团,人人平等的新中国。一浪高过一浪的毛泽东热在中国大地愈演愈烈——这就是历年来被主流媒体“忽视”的真相!
毛主席说:“谁要搞腐败,我毛泽东就要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
年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合唱国际歌热血沸腾
上面是毛主席那一代开国领袖们喜欢唱的《国际歌》,曾经响彻祖国大地。开国领袖们全部逝世后,《国际歌》便在中国销声匿迹了,甚至连《义勇*进行曲》也被退出了主流媒体。然后,中国人民的财富让少数人富起来了。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
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各领导人向毛主席鲜花
习近平向毛主席鞠躬
今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周年(即将到来),近日成千上万的群众涌入毛泽东纪念堂,以表深深的思念!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怀念毛主席!我们要永远继承毛泽东主席伟大的思想,发扬光大,照耀中国及全世界!
不要私存,让更多人知道吧!
传播正能量,拒绝冷漠!
被遗忘的慰安妇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源自我们那段沉痛的历史,和后人轻描淡写的遗忘。
前段时间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的节目,在微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与讨论。
它围绕着一座名叫“海乃家”的慰安所该不该拆而展开。
“海乃家”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是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家高级慰安所,共有17个房间供慰安妇居住,里面还有浴室、仓库、厨房、大厅等。
年,“海乃家”拥有日本慰安妇10人、朝鲜慰安妇10人、中国慰安妇20人。
有人说它该拆,因为老旧的建筑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旁边又有学校,让这么一个充满“耻辱”的东西矗立在那里,既没有“正能量”,也没有教育意义。
但也有人说它不该拆,因为它是历史的一部分,无论它里面曾发生过怎样的“耻辱”,它都应该被人所铭记,而非遗忘。
慰安妇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群体,根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中国有逾20万慰安妇。然而现在,全国已知的受害者却仅剩20人了。
她们太少,又太老了,并且由于那种遭遇而少有后代,所以很难再为自己发声;
她们又受尽了太多折磨,旁人很难对着一部部私密的“屈辱史”产生真正的关怀,有的只是猎奇与轻描淡写的同情,甚至还多有不齿与回避。
比如受访中学生说的“知道就好了”,又比如你现在百度一下“慰安妇”这三个字,映入眼帘的却是这些东西:
在这里,遗忘不仅仅是忘记,它还意味着“慰安妇”这个词义的被曲解,比如在海乃家的街坊邻里看来“慰安妇=妓女”,“慰安所=妓院”。
这种混账逻辑其实跟指责强奸案、性骚扰的受害者“是不是衣服穿太少?”“是不是自己长太骚?”“你为什么不反抗?”有相似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慰安妇还承担了历史的责任。
人们都知道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也知道慰安妇大概可能是怎么一回事,但当承载这段记忆的载体就这么赤裸裸地出现在眼前,却一脸嫌弃地避而不谈。
究其原因大抵有两点,一是对“性”的耻辱感,二是遗忘的巨大诱惑。
中国人历来就有着“谈性色变”的传统,凡是和“性”挂钩的话题都带有某种讳莫如深的意味在里面,“性”无法在阳光下进行探讨,只能在背后议论纷纷。
但不说不代表不想,“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面貌,尤其是中国男性。笔者作为中国男性的一员,在各种社交场合中曾深感那种油光满面的猥琐。
慰安妇作为“性”的弱势者和受害者,在同胞的回避和议论纷纷下,进而受到二次伤害。
所以直到年,中国才出现第一个公开站出来控诉侵华日*性暴力的女人——万爱花,她同年出席了在东京举行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战争受害女性国际听证会”。
在公开自己这段经历的同时,万爱花也饱受非议,就像反映朝鲜慰安妇的电影《*乡》所讲,很多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要把这种不堪的事情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潜台词就是“这种事情说出来大家都不开心,憋在心里带进坟墓就好啦。”
因为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来说,他只需要记住一些抽象的东西就好,比如抗战八年,比如淞沪会战,他们更希望记住那些宏大的、崇高的、所谓的正能量。
在受访中学生眼里,慰安妇和英勇献身的烈士相比,太不体面、太微不足道了。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东西就是,这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人真的愿意去当烈士,也没人生来就该是慰安妇。百姓平民都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流到哪是哪,她们无从决定自己的命运,活着是一切的前提。
作为宏观的史诗,抗日战争容易被人铭记,而作为微观的个人史,慰安妇则容易被人遗忘。如果对日本右翼来说,遗忘是一种卑鄙的选择,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同胞而言,遗忘则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
但我们为什么非要记住她们呢?
一群每周都会去“分享之家”(韩国*府专门为幸存慰安妇受害者设立的福利住所)去做义工活动的韩国中学生是这样说的:
笔者在此并不想做两者的对比。
只是这个矗立在上海市虹口区的慰安妇遗址,如同一道疤痕,它曾受伤流血,如今仍待痊愈,这个伤疤的缝合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而不是让那20个孤寡老人独自面对。
让我们一同对抗遗忘。